分享成功

透过隐入尘烟,我们在怜悯谁?

在《癫狂的纽约》里哈库斯评价高尔基为代表的communist知识分子说:“在理论上,他仰慕他所面对的大众,可是在灵魂深处,他却因极其厌恶而痛苦;他不能承认这种厌恶;他只有粉饰它,他将外部的剥削和腐败确定为大众乖张举止的原因。”我想本片的创作者多少也沾染了这样的习气。

在一部讲人的电影里我看不到人,人只是为了承受苦难而制作的偶像,一个完美的人,不愚蠢不迷信不贪婪,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苦难在他身上发生,那么苦难来源于谁呢?群氓?新时代的地主?作者困于自己的诗性叙事里完全没有精力讨论。

如果创作者、知识分子只能看到诗而不能看到活着的、劳动着的人,这样一部电影有什么意义呢。更不要说阅读题式的:“你看他们多像麦子/牲口啊”这样可以说是做作的电影语言、卖血和妻子的死这样的老套桥段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欲望、没有幻觉那ta还是人吗?在这个意义上,这是一部极其前现代的电影,在百年之前,我可以说它是觉醒的,先锋的,但是在今天,它一定是缺乏创造力的或是懦弱的、虚伪的。它提供了一种怜悯的代餐,几乎是用记述风景的思路将农民的形象完全的客体化,然后以此形象代替中国真正意义上一次又一次被牺牲掉、成为增量的代价、为国家进步做出根本性贡献的农民,代替那些被剥削和抛弃的人接受了城市人口的怜悯,一种不需要思考、也没有切实存在的目标的怜悯。这消解了一种根本的力量。

如果这样的电影也能被称为佳作,那我只能说国产电影的困境是双向的,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没有生产/消费优秀电影的能力。他们甚至没有实在看到自己生活的能力。这实在让我感到遗憾和悲哀。

本文来自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,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
支持楼主

8人支持

首页 电影  连续剧  综艺  动漫  电影解说  电影资讯  

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,本站不存储、不制作任何视频,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。若本站收录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附说明联系邮箱,本站将第一时间处理。

www.kmtlwz.com 联系邮箱:123456@test.cn

Copyright2009-2023 www.kmtlwz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网站地图·百度地图·搜狗地图·神马地图·360地图